教师教育学院始建于2000年3月,现有心理学、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心理咨询专业,全日制在校生1728人。现有教职工67名,其中专任教师57人。教授6人,副教授14人,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博士生导师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5人。教师教育实训中心2013年8月建成使用,2021年8月完成升级改造。中心总面积500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800余万元。
(一)党建工作为核心 引领思想筑灵魂
教师教育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积极践行科技、人才、创新理念,推动教育、科技、人才强国建设,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融合,凝聚师生政治认同,确保教育方针贯彻到位,为推动学院各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突出“三个聚焦”强化“三个着力”,打好党建工作“组合拳”。聚焦政治建设,着力夯实理论基础。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和中心组学习制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深化转化。三年来,认真落实“第一议题”学习制度,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41次,全体教职工集中政治学习35次,领导班子带头讲专题党课40次,承办了学校主题演讲比赛和课件制作大赛。聚焦作风引领,着力提升党建实效。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召开巡察整改专题民主生活会,针对巡查组“回头看”反馈意见,逐一整改落实。召开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持续推进师德师风教育,举办教职工荣休仪式,获评教书育人楷模2名、优秀教师7名、优秀教育工作者2名,未出现师德失范行为。聚焦队伍建设,着力锤炼过硬本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常态化开展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培训,共发展党员175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742名。注重青年教师发展党员工作,1名青年教师加入党组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主题党日等制度,开展党性教育活动11次。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日益彰显,获评学校优秀共产党员6名、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3名。
(二)专业推进有依托课程建设展特色
心理学专业作为第一批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对照考核指标和主要观测点,进行全面自查自评,为顺利通过省级一流本科专业验收做好各项准备。小学教育专业2021年通过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并成为省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并于2024年10月顺利通过师范认证中期审核,继续保持有效期。学前教育专业作为山东省首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参加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申请于2024年6月获得受理。
专业课程并聚焦校级、省级重点课程建设。建成《心理学》《教育学》等5门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1门省级一流课程。《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绘画》《现代教育技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与活动指导》五门课程已建成MOOC课,并在超星、智慧树、学堂在线、山东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等上线运行,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拥有心理学、教育学原理2个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7个校级基层教学组织。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比赛一等奖2项。马工程教材全面覆盖,自编《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科教材顺利出版。2024年春季学期,实现课堂教学改革覆盖专业和课程100%。
(三)学术研究显成效 科研产出获进展
践行和强化有组织科研,加强对学院科研发展的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和科学部署,开辟专门场所,创设博士及科研人员研修室,营造有组织科研的生态和氛围,改善科研环境和条件。积极推动科研项目申报和成果发表,学院以科研为先导,不断提升学术水平。近年来,教师发表论文85篇,其中被SSCI收录论文4篇,核心期刊35篇,出版专著3部,教材4部,授权各项专利技术8项,获得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27项,获市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4项。省级及以上领导批示的研究报告1份。各类经费到账500万余元。
继续探索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积极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与教师共同开展科学研究,本科生参与发表论文被SSCI收录3篇,北核5篇,各类专业会议收录论文20余篇,待发表论文12篇。
(四)人才引进注活力 师资优化固本源
持续加大人才引育力度,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教师教学交流会等,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学术能力、实践能力等专业能力的提升。我院成功引进青年博士5名,其中1人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目前我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20.9%,硕博教师占比88.1%。第四批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青年人才团队立项1项。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为60.7%,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国家机关轮训、挂职兼职年均时间为3.33个月,其中新入职教师到行业企业、国家机关学习锻炼比例为85%,双师型教师比例为40.62%。
同时引导博士积极参加学科团队,凝练学科方向、合理设定目标、制定发展举措、统筹经费预算,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组织骨干教师申报兼职硕士生导师,积累指导经验,为硕士点申报筑基,截至目前已有4位教师申报国内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同时,鼓励教师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资源渠道,促进学科发展。
(五)成果转化增效益 社会服务得人心
积极拓展社会服务资源,加强与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事业等单位的联系,通过举办学术论坛、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心理咨询服务等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等形式,深化学术交流和社会服务,不断扩大学科影响。同时为科研创新、横向经费合作创造有利的资源空间。发挥自身传统优势,立足于学科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积淀,积极申报教师“国培”“省培”等培训项目,承接省内外教师和校长培训项目,拓展学科的社会服务辐射面,拓宽学科发展所需的经费来源。2018年以来,教师教育学院共承办国家级、省市级等各类级别的教师培训项目19项,涉及课程与教学、中小学教师培训、传统文化教育、家庭教育等各个方面。累计参训学员人数5000余人次,累计培训金额200万余元。先后受到省市主流媒体关注与报道,为切实服务山东省十强产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先后成功承办山东省心理学2023年年会、山东省社会心理学2024年年会、第十二届山东省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协作发展会议及济宁市心理学会2023年年会。
(六)人才培养结硕果 提质增效启新程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将培育优良学风贯穿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全过程,构建了“课程、活动、竞赛、实践、研究”五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全方位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以六大学生社团为抓手,依托“文化创意手工坊”“儒家文化助力师德养成”“活力+”等特色项目将第一课堂教育教学与第二课堂学生活动相结合。组建师生创新创业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 目申报和学科竞赛。近三年,学院学生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及科技竞赛省级以上奖励45项,发表高质量论文4篇;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立项1项,省级立项2项,校级立项72项。3支服务队获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20名同学获社会实践优秀学生称号。10人获国家奖学金,6人获省政府奖学金;2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干部,4人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2022级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2班被评为2022年度省级优秀班集体。1人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2025年3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