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立足济宁,面向山东,在教育家精神引领下,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综合育人能力,能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小学教师。
本专业学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的发展预期目标:
目标1:具有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
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潜心从教,成长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引路人。
目标2:具有扎实的学科素养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两门及以上学科教学技能,能根据小学教学实际灵活驾驭课程,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实施与评价,表现出较强的教学能力。
目标3:具有较强的综合育人能力
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善于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有效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胜任班队管理工作,有效组织开展班队活动,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良好成绩。
目标4:具有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具有强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够紧跟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通过自主学习、在职培训、自我反思等途径和方式,有效实现可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毕业要求
1.师德规范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育政策法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1.1【政治信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1.2【师德修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育政策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立德树人的责任意识和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教育情怀 热爱教育事业,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全面发展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1【职业认同】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理解和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职业理想和积极的教育情感,具有积极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热情和意愿。
2.2【教育理念】具有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立志做学生全面发展和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2.3【教师品格】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具有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情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学科素养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3.1【主教学科】掌握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3.2【辅教学科】了解小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
3.3【学科融合】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4.教学能力 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能够依据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各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
4.1【课程理解】能够准确解读和把握语文、数学等学科的课程标准与教材,将相关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整合,形成学科教学知识。
4.2【课程实施】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各学科教学知识和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具备教师基本技能和初步的教学能力,获得教学体验并持续改进。
4.3【教学研究】掌握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基于小学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4.4【基本技能】具备扎实的教师基本功。普通话达到二级甲(乙)等以上水平,能规范书写;掌握一门外国语,能较熟练地进行听、说、读、写。
5.班级指导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参与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获得积极体验。
5.1【德育能力】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规律以及小学德育的原理与方法,并能在小学教育实践中有效地引导小学生的品德发展。
5.2【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能够承担班主任工作和参与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等教育活动,获得班级管理和活动组织的体验,形成班队管理的基本能力。
6.综合育人 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6.1【育人理念】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养成教育规律,树立科学育人的教育理念。
6.2【学科育人】理解学科育人价值,能够结合小学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教学进行育人活动。
6.3【活动育人】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参与组织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和社团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7.学会反思 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7.1【终身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能及时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关注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
7.2【职业规划】具有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小学教师发展需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兴趣和专业发展实际,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
7.3【反思能力】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能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进行自我评价与改进,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8.沟通合作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掌握沟通、交流与合作技能,能够有效协调校内外各方教育力量,能够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获得积极体验。
8.1【团队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和作用,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能够在小组互助和合作学习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获得积极体验。
8.2【沟通能力】掌握沟通与交流技能,能够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能够积极有效协调学校、家庭、社会等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三、学制、毕业学分及授予学位
本专业标准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下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3~8 年内修完规定课程,修满170 学分准予毕业。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经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课程:大学语文、高等数学、现代汉语、线性代数、小学教育专业导论、普通心理学、教育原理、儿童发展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
专业核心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古代汉语、解析几何、中外教育史、小学德育概论、小学班级管理、教育政策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师专业发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书写技能、教师语言、现代教育技术。
五、课程体系及学分学时结构比例一览表

六、教学计划进程表





七、课程体系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矩阵




八、其他说明
